又和酴醾韵

天遣司花宝笈开,鲛绡散剪碧云堆。
芳根移自蚕丛远,薰酿曾随凤诏来。
只恐飘风撼新竹,却惊残雪触苍苔。
水仙欲逞幽香压,山谷似无诠品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项寅宾的《又和酴醾韵》是一首宋代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其全文如下:天遣司花宝笈开,鲛绡散翦碧云堆。

《又和酴醾韵》是宋代诗人项寅宾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更因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关注。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创作背景

项寅宾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给文人墨客带来了诸多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项寅宾通过创作《又和酴醾韵》,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寄寓了对时代动荡的感慨。酴醾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而项寅宾借此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

《又和酴醾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匠心。首句“天遣司花宝笈开”即用典,将花朵比作珍贵的宝物,暗示了花儿的美丽非凡和珍贵难得。接着“鲛绡散翦碧云堆”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酴醾花的姿态,如同仙女散花一般,美丽而不失灵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享受。

项寅宾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例如,诗中的“只恐飘风撼新竹”和“却惊残雪触苍苔”,不仅是对酴醾花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力顽强的象征。这不仅展示了项寅宾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文学史价值

《又和酴醾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作为宋代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其次,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美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曾效仿或引用过其中的佳句,如明代诗人唐寅、杨慎等。这些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借鉴了项寅宾的诗句,使得《又和酴醾韵》得以流传并被更多人认识。

《又和酴醾韵》是项寅宾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的杰出之作,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词的魅力,更能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