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涧

苍莽长江迥,纡回小涧幽。
势寻山脚转,声傍草根流。
暴雨沙汀涨,清风岸苇秋。
行行须到海,毋为曲湾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野涧》是北宋诗人冯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冯山,字允南,一字献能,宋普州安岳人。他以鸿硕之才著称于世,曾获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在仕途上,他先后担任秘书丞、通判梓州等职,但因故未能入仕朝廷,后隐居二十年。
  2. 诗歌原文
    苍莽长江迥,纡回小涧幽。
    势寻山脚转,声傍草根流。
    暴雨沙汀涨,清风岸苇秋。
    行行须到海,毋为曲湾留。
  3.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野涧》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通过描绘长江和小涧的宁静与动态,冯山构建了一个既宽广又细腻的艺术空间,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 意象丰富:诗中“苍莽长江”与“纡回小涧”形成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壮丽与复杂;“暴雨沙汀涨”与“清风岸苇秋”则分别表达了大自然在不同情境下的独特魅力,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变化与活力。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沉思考。通过“行行须到海,毋为曲湾留”的表述,诗人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选择时,应勇往直前,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停滞不前。
  1. 艺术特色
  • 韵律优美:诗歌采用了严格的五言律诗形式,每个句子都遵循着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读来朗朗上口,音韵悦耳。这种严谨的形式不仅体现了诗歌的格律美,也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强烈,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 意象生动: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江水、小涧、暴雨、沙汀、清风、岸苇等景物的描绘,诗人不仅传达了自然的美,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意象的生动性使得诗歌更加引人入胜,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 寓意深刻:虽然《野涧》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但其内涵却非常深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诗人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成长。这种寓意的深刻性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野涧》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诗人冯山的代表作品之一,《野涧》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诗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情感表达以及哲理思考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华与智慧,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 教育价值:《野涧》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本生动的自然科普教材。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然景观的奥妙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也有助于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成长。因此,《野涧》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野涧》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自然意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而言,深入探讨并欣赏这首诗作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激发创作灵感,引领他们探索更多美好与深刻的文学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