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旱过雨

已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
汤爪宁须剪,桑羊可缓烹。
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视旱过雨》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已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
  •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
  • 汤爪宁须剪,桑羊可缓烹。
  1.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象与民生关怀的结合:《视旱过雨》通过描绘秋雨过后的干旱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诗人以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问题,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 哲理思考:诗句“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灾害是否真的由天意所决定,还是人为因素所致?这种疑问反映了诗人对于天道与人道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 生存之道的探讨:通过“汤爪宁须剪,桑羊可缓烹”,诗人展示了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智慧。这不仅是对当时困境下生存策略的描述,也体现了诗人在艰难时刻的人文关怀。
  1. 诗人介绍
  • 生平简介:杨万里,南宋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年的科举考试到晚年的成就,杨万里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 成就与影响: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作被后人广泛传颂,其作品《诚斋集》、《诚斋诗话》至今仍被视为学习宋诗的重要参考。

《视旱过雨》不仅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优秀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