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昌黎伯庙

南海行几遍,东潮欠一来。
若无韩子庙,只有越王台。
文字天垂日,兴亡草上埃。
聊吹鳄溪水,洒起六丁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昌黎伯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万里对韩愈的深厚敬意,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下面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一位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擅长”活法”,自成一家,以“诚斋体”著称。
  • 政治生涯:杨万里曾由赣州司部参军知漳州调任广东提举,他在潮汕地区督师期间,曾登韩山,谒韩祠(即韩愈祠庙),写下了三首诗篇来表达他对韩愈治潮功绩的赞誉。
  1. 诗歌原文
    南海行几遍,东潮欠一来。若无韩子庙,只有越王台。 文字天垂日,兴亡草上埃。聊吹鳄溪水,洒起六丁雷。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海行遍多次,以及东潮未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韩愈治下潮州的深深敬仰。没有韩愈的祠堂,只有越王台,这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文字如太阳般照耀着大地,但兴亡之事却如同尘埃附着在草木之上。最后一句则通过吹拂鳄溪水和六丁雷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2. 写作背景
  • 地理环境: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杨万里在潮州担任提举期间,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 政治使命:作为南宋的官员,杨万里不仅要处理国家事务,还要关注民生和文化传承。他对韩愈治下的潮州有深刻的认识,认为韩愈的治理为潮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个人情感:通过这首诗,杨万里表达了自己对韩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潮州历史文化的热爱。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杨万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南海行几遍”暗示了他多次前往潮州的经历;“东潮”可能指代潮州的东江,象征着潮州的自然风光;“越王台”则可能指的是越王勾践的遗迹,代表着历史的厚重。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若无韩子庙”与“只有越王台”的对比,突显了韩愈祠庙在潮州人民心中的地位。
  • 修辞手法: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主题思想
  • 历史与现实:诗中的“文字天垂日”和“兴亡草上埃”等句,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 文人精神: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展现了自己的文人情怀,他通过赞颂韩愈的功绩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和自然的热爱。
  • 历史尊重:通过这首诗,杨万里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谒昌黎伯庙》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先贤敬仰之情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对韩愈及其政绩的赞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