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
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
客思方无那,诗愁得共论。
问渠能饮否,把酒酹霜根。
咏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作为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仕途颇为起伏,从进士及第到历任多个重要职务,最终在绍兴三十二年病逝。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丰富,共创作了20000多首诗词,其中不乏传世之作。
诗歌原文: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客思方无那,诗愁得共论。问渠能饮否,把酒酹霜根。
作品鉴赏:杨万里的这首诗通过对十里塘、姜店和水亭前竹林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这些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的“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荒废的村庄和眼前的美景,突出了自然的美和生命力。而“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则形象地描绘了夕阳和鸟儿的情景,增添了诗的动感和生动性。此外,“问渠能饮否,把酒酹霜根”一句中,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想要与自然为伍的愿望,也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是宋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写作背景:该诗作于杨万里担任奉新县知县时,当时正值他的仕途生涯中的一个低谷期。然而即使在困境之中,他也未曾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记录。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风貌。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还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咏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传递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故事,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