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
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
客思方无那,诗愁得共论。
问渠能饮否,把酒酹霜根。

【注释】

十里塘:位于浙江省桐乡市。

姜店:镇名,在桐乡东南。

水亭:临水的亭子。

竹林:水亭前有竹子。

荒村不是村:比喻水亭前竹林的清幽。

与可笔:文同(字与可)的字,文同是唐代画家、文学家,以画竹著名。

子猷魂:王献之(字子猷),晋朝书法家、画家,擅长书法和绘画,曾为山阴令,喜爱山水,常泛舟游于会稽山阴,人称“王右军”。王献之爱竹,他死后,人们把他的墨迹放在水中,任其自然漂去,只留白纸,称为“子猷帖”,后用为典。

无那:无可奈何。

诗愁得共论:以诗表达对自然的感慨。

问渠能饮否:借指问水亭前竹林是否能够饮用。

酹(lèi):祭酒奠物。

【赏析】

《咏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是诗人张舜民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以及他对自然美的思考,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第一句“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描述了诗人见到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时的情景。这里的“一见此君面”意味着诗人第一次看到这一片竹林时,就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和独特。而“荒村不是村”则表明了诗人认为这一片竹林虽然处于一个荒凉的村庄中,但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不同于周围的其他景物,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竹林的独特感受和赞美之情。

第二句“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这片竹林的感受。这里的“斜阳与可笔”意味着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照射在竹林上,形成了一种美丽的光影效果,就像是一幅画中的笔触。而“栖雀子猷魂”则暗示着在这片竹林里,鸟儿们找到了栖息之所,仿佛它们的灵魂都得到了安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竹林美景的赞叹和感慨之情。

第三句“客思方无那,诗愁得共论。”,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里的“客思方无那”意味着诗人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诗愁得共论”则是说诗人将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竹林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四句“问渠能饮否,把酒酹霜根。”,诗人继续抒发情感。这里的“问渠能饮否”意味着诗人想要知道这片竹林是否能够饮用。而最后一句“把酒酹霜根”则是说诗人决定将酒洒在竹林的根部,以此来向这片竹子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竹林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产生的深深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