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后雪冻

负暄尚觉日无功,炙手仍愁火失红。
本是雪前风作雪,却缘雪后雪生风。
四郊冻合如相约,七日晴来不肯融。
旧说醉乡堪避暑,避寒也合此乡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晴后雪冻》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意境独特,通过对寒冷天气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写田园诗闻名于世,被誉为“诗坛元勋”。
  2. 原文:负暄尚觉日无功,炙手仍愁火失红。本是雪前风作雪,却缘雪后雪生风。四郊冻合如相约,七日晴来不肯融。旧说醉乡堪避暑,避寒也合此乡中。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天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诗中通过”负暄尚觉日无功”等诗句,传达出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阳光也似乎失去了作用,给人以冷清之感。同时,”炙手仍愁火失红”则进一步揭示了高温带来的不适和无奈。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晴后雪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诗人通过对比雪前的温暖与雪后的寒冷,以及晴朗与晴朗后的反复无常,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变化的自然世界。此外,诗中的意象运用巧妙,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哲理又充满了诗意。
  5.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杨万里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反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晴后雪冻》不仅是杨万里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