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小儿寿俊家书

父子初别双泪垂,别我既久忘却思。
忽得一书喜且悲,恰似向来初别时。
汝翁在官缘索米,吾儿在家勉经史。
举头二千四百里,亘山啼鸟偏入耳。
诗成自哦只自知,便风不敢寄吾儿。
汝望白云穿却眼,若得此诗恐肠断。
径须父子早归田,粗茶淡饭终残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小儿寿俊家书》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得小儿寿俊家书》:

  1. 作品背景:《得小儿寿俊家书》创作于南宋时期,是杨万里对其儿子杨寿俊的一封信。这封信不仅是父子间的情感交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在书信中,杨万里描述了自己在官场的艰难处境,以及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和关心。这种通过诗歌传达情感的方式,不仅体现了杨万里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牵挂。

  2. 内容赏析:诗中表达了杨万里在与儿子分别之后的心情波动。当他收到儿子的信时,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悲伤,这种感觉与他初次与儿子分离时的复杂感情相似。信中提到,杨寿俊在家努力学习经书,而他的父翁则因为公务繁忙而四处奔波,两地之间隔着两千四百里之遥,山峦叠嶂之中,只有山鸟的啼叫声传来。这些描写都透露出父子间的深厚情感和生活的艰辛。

  3.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得小儿寿俊家书》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炼的语言被后人传颂。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儿子深深的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文献。

《得小儿寿俊家书》不仅仅是一篇表达父子情深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于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