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虚庑静前墀,坐到空江月上时。
马嚼青刍喧夜寂,人围绿幕梦归期。
一年已是逢寒食,千里谁能慰客思。
留宿春城愁落寞,杏花明日更离披。
寒食夜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食夜坐》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六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寒食夜坐》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冯时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中“雨馀虚庑静前墀,坐到空江月上时”等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洞察和独到理解。同时,通过对比手法,如“一年已是逢寒食,千里谁能慰客思”,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从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角度来看,《寒食夜坐》不仅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精神。冯时行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不满,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欣赏《寒食夜坐》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例如,诗中多次出现的“杏花”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寓意着美好而短暂的时光。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认识。
《寒食夜坐》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对于读者而言,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从中领悟到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