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三更,有人点烛。烧尽十方,天堂地狱。不知是谁家之子,都无面目。
但只向深草中藏,莫向孤峰上宿。斋时有饭,天明有粥。
自然而得,山青水绿。
与六祖长老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六祖长老颂》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创作背景:《与六祖长老颂》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据《宋史》记载,黄庭坚当时担任国子监直讲,生活较为清贫。此诗可能是在黄庭坚贫困潦倒之时,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感慨与反思。通过这首诗,黄庭坚表达了他对佛教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行的体验。
艺术特色:《与六祖长老颂》采用杂言体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性语言,如“烧尽十方,天堂地狱”等,这些表达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整首诗显得更加深邃和哲理。同时,黄庭坚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喻人生的悲欢离合和生死轮回,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文化价值:《与六祖长老颂》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貌,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该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
《与六祖长老颂》不仅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传世之作,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