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相逢凤山趾,驹隙骎骎馀半纪。
君趋乌府近清光,陆海惊涛涨天起。
云帆大舸半摧溺,舣岸得全诚偶尔。
我时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蚁。
谈书考古老无用,哺啜糟醨咀糠秕。
东归虽复有民社,为米折腰良可耻。
市朝纷纷真羿彀,朔干燕弧不容拟。
投身中地竟谁免,未信棘端能捍矢。
重楼百尺卧玄德,问舍求田不须鄙。
早岁结邻初有约,齿豁头童今老矣。
筑田预想傍田庐,负耒耦耕何日始。
寄游定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游定夫》的怀旧与感慨
《寄游定夫》,这首诗,是北宋学者、官吏杨时的力作。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而这首《寄游定夫》,就是他在回忆往昔与友人相遇的情景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朋友生活变化的忧虑。
诗的原文开头“忆昨相逢凤山趾”,便立即设定了一个回忆往昔相遇场景的基调。这里的“凤山”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但更多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他们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接着,诗人以“驹隙骎骎余半纪”来描述时间的飞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上,而是转而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生活变化的关注与忧虑。“君趋乌府近清光,陆”一句,诗人用“乌府”代指朝廷,暗示朋友可能因为仕途的变化而远离了往日的清光和清净的环境。这种担忧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关怀,也展示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
在《寄游定夫》中,杨时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杨时作为一位文人的深邃与博大。
就像品一杯醇厚的老酒,让人回味无穷。每一行诗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而《寄游定夫》更是其中的佳作,它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