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

哀鸿常苦饥,悲鸣垂其翼。
朔漠晓霜寒,江湖晚烟幂。
乾坤一网罟,高飞亦何益。
日暮无与群,惊风暗沙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鸿篇》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的作品,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民众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哀鸿篇》:

  1. 作者简介
  • 林朝崧(1875~1915)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同时也是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1. 作品创作背景
  • 《哀鸿篇》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晚期,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林朝崧在台湾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
  1. 作品内容简介
  • 诗中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悲惨景象。开篇“圣泽浩无外,流溥经八埏”以“圣泽”比喻皇帝的恩泽,但这种恩泽并未遍及四方,流散到各地。
  • 诗中通过对鸿雁哀鸣的形象化描写,象征性地表达了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感。
  1. 作品艺术特色
  • 林朝崧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用鸿雁来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 诗的语言简练而又含蓄,通过细腻的描写,成功地传达出一种悲壮的社会氛围。
  1. 社会影响与评价
  • 《哀鸿篇》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社会现实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对战争和政治动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哀鸿篇》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