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棕鞋意自便,藓墙莎径色相鲜。
平畴涨麦云连海,绝壁蟠松盖倚天。
竟日虎岩延眺瞩,何时蟹井费攀缘。
归来幽独不成寝,山月侵廊钟韵圆。
次韵余子侯游石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余子侯游石泉》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黄公度,字师宪,莆田城内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他以文学才华著称,是绍兴间进士第一,并历任秘书正字等职。在政治动荡的时期,黄公度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沉的社会批判和个人情感。
诗歌原文:
竹杖棕鞋意自便,藓墙莎径色相鲜。
平畴涨麦云连海,绝壁蟠松盖倚天。
竟日虎岩延眺瞩,何时蟹井费攀缘。
归来幽独不成寝,山月侵廊钟韵圆。诗歌赏析:《次韵余子侯游石泉》展现了黄公度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首联“竹杖棕鞋意自便,藓墙莎径色相鲜。”通过描写简朴的生活用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自在。第二联“平畴涨麦云连海,绝壁蟠松盖倚天”则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图,展现了诗人眼中的山水之美。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还隐含着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满及批判,反映出宋代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志。
文化意义: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黄公度的《次韵余子侯游石泉》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次韵余子侯游石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资源。
《次韵余子侯游石泉》不仅是一首诗词,它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鉴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