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靳尚庙

汩罗鱼腹葬灵均,竞渡如飞不救人。
天意明知谗口毒,果遭天谴作蛇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楚靳尚庙》是宋代杨备创作的七言律诗。在这首作品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及对时政的不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杨备,字修之,建州浦城人,与杨亿兄弟同为文学家,杨亿为其弟。他的作品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为主。
  •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此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1. 诗句解读
  • 第一句解析:“旧罗鱼腹葬灵均”描述了一幅场景,即旧日里人们用罗网捕获的鱼来祭祀屈原,而屈原被埋葬在罗网之中。这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屈原的纪念方式,同时也暗示了屈原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 第二句解析:“竞渡如飞不救人”则形象地描写了端午节时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但人们只顾赛船,忽视了屈原的生死安危,没有采取有效的救援行动。这句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冷漠与功利主义精神。
  • 第三句解析:“天意明知谗口毒”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官员中存在恶意诽谤、陷害屈原的奸臣的不满和谴责,认为上天已经知晓这些人的阴谋。
  • 第四句解析:“果遭天谴作蛇身”则是诗人对屈原最终因被陷害而投江自尽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总结和哀悼。这里使用“作蛇身”比喻屈原遭受的苦难和不幸的命运。
  1. 文学价值
  • 历史文献价值:作为宋代文学作品,《楚靳尚庙》不仅保存了古代文学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宋代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一个窗口。
  • 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对屈原的纪念,这首诗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爱国精神,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历史记忆产生了影响。

《楚靳尚庙》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