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因崇报禅寺

一炷香销百和焚,有时钟磬梵天闻。
上方结草如高枕,不独栖霞可卧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岩因崇报禅寺》是宋代诗人杨备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作者游览禅寺时的所见所感,还透露出对古迹的向往和探寻。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一炷香销百和焚,有时钟磬梵天闻。”
  • 译文:“一炷香燃尽了百和之气,钟磬声响遍梵天之间。”
  1. 诗句赏析
  • 首句“一炷香销百和焚”: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虔诚的宗教氛围,强调了香烟缭绕、香气弥漫的场景。
  • “有时钟磬梵天闻”:描述了钟声和磬声回荡在宁静的天空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宗教体验。
  1. 创作背景
  • 宋代时期:杨备生活在北宋晚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鼎盛、经济繁荣的时期,佛教在此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1. 主题思想
  • 宗教氛围:通过描写香烟、钟磬等宗教元素,展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精神寄托。
  • 自然景观:诗中的“上方结草如高枕”,可能指的是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或者某种象征性的景象。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杨备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香烟”、“钟磬”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韵律和谐:诗中的句子结构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良好的音韵美。
  1. 文化影响
  • 宗教信仰: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 艺术成就: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古典诗歌形式的熟练掌握以及深邃的艺术造诣。
  1. 现代价值
  • 文化遗产:《岩因崇报禅寺》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审美教育:这首诗通过对宗教和自然的描绘,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启示。
  1. 旅游意义
  • 文化体验:访问禅寺不仅是为了参拜佛像、诵经祈福,更是一次深入传统文化的体验。
  • 心灵之旅:《岩因崇报禅寺》中的宗教氛围和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平静的好去处。

《岩因崇报禅寺》不仅是一首表达对佛教信仰追求的诗歌,也是宋代诗人杨备对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还能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和宗教的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