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仰孝子

思亲庐墓隐西山,竹屋萧然月坞间。
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
姓名达远邦符奏,束帛荣沾帝泽颁。
不见孝廉人已久,东嘉今喜识曾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仰孝子》是宋代诗人杨蟠的诗作。下面将更深入地探索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品原文
  • 思亲庐墓隐西山,竹屋萧然月坞间。
  • 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
  • 姓名达远邦符奏,束帛荣沾帝泽颁。
  1. 作者介绍
  • 杨蟠(生卒年不详),北宋著名诗人,其生平资料较少,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1. 文化背景
  • 在宋朝时期,文人墨客多关注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以道德教化为主,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 《赠仰孝子》反映了一种超越功利的高尚情操,即通过对孝顺儿子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1. 主题思想
  • 诗中的“思亲庐墓”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 “竹屋萧然月坞间”则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生活画面,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想。
  1. 艺术特色
  • 杨蟠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烘托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超脱的意境。
  • 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政治寓意,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也有对个人行为的规范。
  1. 历史影响
  • 《赠仰孝子》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被后人传颂不衰,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 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学习古典文学的重要资源。

《赠仰孝子》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家庭情感和个人志趣的诗作,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