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星蹑履谒灵祠,俯瞰龙宫映绿漪。镜样清潭三百尺,峰峦环绕耸苍碧。
道旁野老忽长嘘,昔也原为安民居。嫂笑小姑借梳掠,插梳横耳走送却。
姑嗔大嫂方作喧,迅雷陷宅变深潭。是时水底犹存屋,入夜人闻尚舂粟。
历年既久已无形,神龙守护称安灵。呼吸风雷作云雨,爰与人间茂禾黍。
大观邦人因祷祈,沛然甘澍满郊圻。人皆怀惠颂灵迹,侯爵初封助欢怿。
近时响应达朝廷,屡颁显号莫与京。我来假守三逢夏,每遇乾枯叩祠下。
灵湫一滴涨塞天,冲倒天河频有年。终始恩波如一日,躬趋端拜感何极。
肃容亲炷一瓣香,稽首皈依谢休祥。潭心水面跳双鲤,已觉威灵示人喜。
南游行矣归故乡,更愿神兮长久与民作丰穰。
龙潭祷雨记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潭祷雨记事》是宋代诗人杨幼舆创作的文学作品。该诗通过描述一次龙潭祈雨的神秘而壮观的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诗的开头,“戴星蹑履谒灵祠,俯瞰龙宫映绿漪”两句描绘了诗人清晨时分,怀着虔诚的心情,前往龙潭祈求雨水的场景。这一景象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也暗示了自然之力的巨大和神秘。诗中还通过“镜样清潭三百尺”等描写,展示了龙潭的宏伟与美丽,以及周围环境的自然美。
随着诗句的进展,“道旁野老忽长嘘,昔也原为安民居”等句透露出民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然而,突如其来的雷暴打破了这种平静,房屋被毁,庄稼受损。这反映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破坏性。
“姑嗔大嫂方作喧”等句子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同时也突显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混乱和不安。诗末,通过“更愿神兮长久与民作丰穰”,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感激和祈愿,希望神明能继续保佑人类,带来丰收和安宁。
《龙潭祷雨记事》不仅是一首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矛盾及宗教信仰的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复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