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偶夷险,吾行无介通。
谁为青眼旧,人想翠眉浓。
风雨花时过,溪山酒圣中。
何时莲荡里,共把碧弯筒。
和劝农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劝农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在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哲学思想,尤其在表达农业劳动的重要性时尤为显著。
《和劝农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晋安帝元兴元年(402),陶渊明返归上京里后,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务农,这首诗便是他在这一年所创作。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注。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而此时能够回归田园、躬耕自食,显得尤为珍贵。因此,陶渊明通过诗歌向世人传达了重视农业劳动的理念,强调只有辛勤耕作,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安宁。
陶渊明在《和劝农诗》中采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和乐的劝农景象。诗篇开头以“好雨润桑麻”作为引子,营造出一个利于农业生产的氛围,紧接着写太守的劝农和老农的积极响应,展现出官民一心重农的场景。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农耕文化,也体现了作者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及对农业劳动的尊重。
《和劝农诗》不仅是一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是陶渊明对于农业劳动重要性的一次深刻阐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