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念母

儿行十里程,母心千里逐。
昔者子曾子,不忍离一宿。
今我独何为,旅食久辇毂。
来时月中秋,坐待阳初复。
薄命难推挽,阔步窘边幅。
慰藉烦友朋,栖迟愧僮仆。
画饼唐生相,说河严子卜。
世态方奔竞,人情虑反覆。
夫岂不怀归,所恶在欲速。
眉寿翠涛春,洞庭霜橘熟。
亦足尽亲欢,何必此微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至念母》是一首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诗词。虞俦,字寿老,生于宁国(今属安徽),为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虞俦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社会历史背景中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冬至念母》是典型的宋代诗词,展现了虞俦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诗歌形式的高度驾驭能力。该作品以简洁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和对其母爱的一种深切怀念。通过“儿行十里程,母心千里逐”这一生动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母子情深,以及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牵挂和期待。此外,诗句中的“昔者子曾子,不忍离一宿”和“今我独何为,旅食久辇毂”等词句,不仅展示了虞俦对古代圣贤行为的赞赏,还体现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和感慨。

就社会历史背景而言,《冬至念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南宋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而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仍能保持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冬至念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承载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亲情、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冬至念母》作为一首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文人情怀的诗词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也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历史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