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三千里,城头百尺台。
神都瞻宝阙,星斗切瑶魁。
风阔春襟快,云披晓月开。
山川增气象,栏槛出尘埃。
天际横归雁,林梢露出槐。
喜逢冠盖客,半是日边来。
登望阙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望阙台》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创作的一首表达其战斗经历和忠贞不渝爱国情感的诗歌。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
作者背景:戚继光,字元敬,号止园,明朝抗倭名将,因其在抗击倭寇中的杰出贡献而闻名。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显著成就,还以其高尚的人品和忠诚的爱国心赢得后人敬仰。
作品概况:诗中“十年驱驰海色寒”表达了诗人在海上艰苦斗争长达十年之久的经历。面对苍茫海域和严峻的战争环境,诗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倭寇周旋,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战斗精神。
艺术特色:该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意。用“繁霜尽是心头血”来形容战斗的艰辛和付出的心血,生动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牺牲的伟大。诗中通过描绘远望京城宫阙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朝廷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祖国安危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
社会影响:《登望阙台》作为一首反映民族英雄情怀、展示个人英勇事迹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明代抗倭战争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文人志士精神风貌的珍贵资料。同时,这首诗也激发了无数后世人士对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崇敬,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登望阙台》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戚继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抗倭斗争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今天个人成长、社会责任等主题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