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三千里,城头百尺台。
神都瞻宝阙,星斗切瑶魁。
风阔春襟快,云披晓月开。
山川增气象,栏槛出尘埃。
天际横归雁,林梢露出槐。
喜逢冠盖客,半是日边来。
【赏析】
此诗为登望阙台所作。望阙台是长安城北的观景台,诗人登临其上,凭高远眺,极目千里江山。全诗以“三千里”起兴,写江外辽阔的地域;以百尺台为中段,写长安城的雄姿;收笔于山川、风云和归雁、槐树,抒发了对国都繁华景象的赞美之情。首二句,点明登台之地,并写出其地理位置之远。“江外”者,即指长安之东。三千里,言其地之遥远。“万里”一词多用来形容距离极远,这里用以形容“江外”,亦属夸张。“城头”两句,写台之高耸,以及登台所见:那高耸入云的宝阙,犹如天上星斗般闪烁着光辉。“神都”指京城长安,“瞻宝阙”意指仰望皇宫的宏伟壮丽。“切瑶魁”则是指星辰璀璨,如玉制的魁星一般,耀眼夺目。这两句写景,不仅写出了台之高耸,而且写出了长安的繁华昌盛。接下来,作者又描绘了台之上所见到的自然风光:春风浩荡,吹拂着襟怀;晓日初升,照耀得万物生辉;云开月出,天光云影相映成趣。这四句描写了台之上的春日景色,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勃勃的气息。然而,诗人的兴致更在于此,于是他继续写来:看那山峦叠嶂,增添了无限气象;登上栏杆,可以眺望尘世之外。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台之上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与向往。最后四句,则转向人文景观:大雁横过天际,槐树枝梢露出,仿佛是远方宾客的到来。诗人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们的欢欣鼓舞。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