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樵川林时中

建水樵川隔几重,相逢孰意大江东。
客行芳草垂杨外,春在柔桑小麦中。
细雨疏田流水碧,残霞拥树远林红。
浮生聚散浑无定,有酒何妨一笑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遇樵川林时中》是一首南宋诗人赵若槸创作的七言律诗,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春日图景和诗人对友人相聚时刻的美好回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赵若槸,字自木,号霁山,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尽管入元不仕,但仍有作品传世。《涧边集》是他的作品集,但已佚。关于他的生平和事迹,可以在《宋季忠义录》等文献中找到更多详细信息。
  1. 诗歌原文
  • 建水樵川隔几重:这句话描绘了山水相隔的幽深意境,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相遇的不易和缘分的珍贵。
  • 相逢孰意大江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意外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的感慨。
  • 客行芳草垂杨外,春在柔桑小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春日景色,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
  • 细雨疏田流水碧,残霞拥树远林红:这句诗通过雨后田野、流水、残霞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追求。
  • 意象鲜明:诗歌中的意象如“细雨”、“流水”、“残霞”等,都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
  • 语言优美:赵若槸的诗歌语言简洁而优美,充满了音乐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1. 历史价值
  • 文学价值:《遇樵川林时中》是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 文化传承:作为赵若 Mason的作品,这首诗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遇樵川林时中》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遇樵川林时中》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