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观

昏暮无处宿,樵人指路头。
仆夫皆已困,道士幸相留。
明月夜翻昼,阴崖暑变秋。
闻鸡便行路,定要到潭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山观》是宋代诗人余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姓名:余靖
  • 字号:安道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
  • 主要成就:天圣元年(1023)进士,因上疏谏罢范仲淹事被贬。庆历中为右正言,赞助庆历新政。曾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皇祐年间被起用,知桂州,后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
  1. 诗词原文
    孤枕秋宵永,山寒梦不成。残灯背窗影,急雨带溪声。未分山中老,空思日下名。区区如逆旅,此际若为情。

  2. 诗词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宋诗五言律形式,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特别是“孤枕秋宵永,山寒梦不成”这两句,通过对夜深人静时分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 情感表达:通过“山寒梦不成”等句子,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寂寞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尤其是“此际若为情”一句,既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纠结,也表达了他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 文化背景:作为宋朝的诗人,余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以及对于政治变革的参与和思考。
  1.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据记载,余靖在庆历时期参与了庆历新政,但因种种原因被罢免。这一历史背景可能影响了余靖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使其作品多带有忧国忧民的色彩。
  • 个人经历:余靖在仕途上的起伏不定,尤其是在被贬后的经历,使他对人生、对自然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这些体验在他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使得作品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意义。
  1. 作品赏析
  • 语言特色:《宿山观》的语言简练而有力,能够准确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特别是在表现自然景象时,诗句中的意象鲜明,如“残灯背窗影,急雨带溪声”,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更通过声音和光影的交织,营造了一种幽静而深沉的氛围。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此际若为情”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毅和柔情并存的品质。
  1. 影响评价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是余靖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宋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意义:通过对余靖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也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可以看出《宿山观》不仅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诗作,更是余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刻理解到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