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隐君山居

嫌在城中住,全家入翠微。
开松通月过,接竹引泉归。
虑淡头无白,诗清貌不肥。
必无车马至,犹掩向岩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隐君山居》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到之处,而且在思想上也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赵师秀(约1170年—约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追求,因此,《刘隐君山居》的创作背景很可能是基于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嫌在城中住”的描述来看,诗人或许是厌倦了喧嚣的都市生活,选择了一种更为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很可能发生在他中年之后,此时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 诗歌内容解析
  • 开松通月过:这里的“开松”可能指的是打开窗户让松香飘散,而“通月过”则形容月光通过这些松树照射进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接竹引泉归:这句诗中的“接竹”意味着竹林环绕,而“引泉归”则描述了泉水如何从竹林中流淌出来,最终汇入山涧或溪流中。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对于生命活力和自然循环的尊重与顺应。
  • 虑淡头无白,诗清貌不肥: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哲学思考。他认为,如果心无杂念,那么人就不会有衰老的迹象;而如果诗歌清新脱俗,外貌就不会显得臃肿。这种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宋代理学中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价值观。
  • 必无车马至,犹掩向岩扉: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珍视。即使周围没有车马声,他也依然选择用岩扉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这是一种对简单、朴素生活的极致追求。
  1. 诗歌鉴赏
  • 语言风格:赵师秀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的诗句往往直抒胸臆,不做过多的修饰,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意境营造:《刘隐君山居》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都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 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宋代文人理想生活的深刻反映。它体现了宋代理学中追求自然、内心平静的价值观,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生活本质的独到见解。

《刘隐君山居》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部深具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一种更加宁静、简朴的生活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