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道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慈道》是一部反映宋代自然风光与人文活动的诗歌作品。《大慈道》是宋朝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赵师秀,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诗派”一代诗风。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

  2. 作品原文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3. 作品赏析

  • 意象描写: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图景。诗人以青苔铺满的道路、稀少的人迹、晚钟回荡的小寺庙以及透过树叶的微光等细节,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但又不失清寂的自然氛围。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春天野花和小动物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受。
  • 主题探讨:虽然《大慈道》的主题较为简单,主要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体验,但通过这种简洁的语言,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生活。
  1. 创作背景:该诗作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的生活较为闲适,有机会深入自然,体验生活,从而产生许多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赵师秀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大慈道》,反映了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赵师秀的《大慈道》不仅是一首反映宋代自然环境的诗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邃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于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