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西湖晚归

清晨出郭又晴曛,已见空枝嫩叶新。
争得山头能阁日,且容湖上不归春。
人随百戏波翻海,酒到三桥月满身。
只有牡丹才半拆,未知何处可娱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日西湖晚归》是宋代诗人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在夕阳下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诗:

  1. 作者简介:《十日西湖晚归》的作者蔡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文化和政治上都有显著贡献。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2. 诗歌原文:《十日西湖晚归》是一首五言古诗,其全文如下:
    清晨出郭又晴曛,已见空枝嫩叶新。争得山头能阁日,且容湖上不归春。入随百戏波翻海,酒到三桥月满身。只有牡丹才半拆,未知何处可娱宾。
  3. 诗意解析:首句“清晨出郭又晴曛”,描绘了诗人清晨离开城外时所见的景象,阳光明媚而晴朗。第二句“已见空枝嫩叶新”表达了随着季节的变化,西湖边的树木开始抽出新的枝叶。接下来的句子“争得山头能阁日”,意味着希望在山顶能够看到太阳被云层遮挡的情景。“且容湖上不归春”,则是说尽管春天已经到来,但仍然可以在湖上享受宁静的时光。
  4. 艺术特色: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以及和谐的节奏,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淡泊。
  5. 文化价值和影响:《十日西湖晚归》不仅是蔡襄个人的杰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方式,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蔡襄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文化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十日西湖晚归》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让人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灵感。

《十日西湖晚归》是一首集自然美、人文情怀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