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龙图芦雁屏

何事高堂秋思生,野芦寒雁画工精。
风前挺立孤根老,云外相从去意轻。
不似丹青能借色,若逢霜月定闻声。
研桑心术都无取,回望江乡计未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杨龙图芦雁屏》是宋代蔡襄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下面对《和杨龙图芦雁屏》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和杨龙图芦雁屏》的创作,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诗中描绘了高堂秋意以及野芦寒雁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2. 诗歌原文与赏析:《和杨龙图芦雁屏》的原文如下:“何事高堂秋思生,野芦寒雁画工精。风前挺立孤根老,云外相从去意轻。”这首诗通过“秋思”与“画工精”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象的深切感受和赞美。
  3. 作者介绍: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书法以“瘦金书”最为人称道。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4. 诗词鉴赏:《和杨龙图芦雁屏》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诗篇,同时也蕴含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诗中的“野芦寒雁”形象,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5. 艺术特色:《和杨龙图芦雁屏》在艺术表现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意境深远。诗中的“孤根老”与“去意轻”形成了鲜明对比,既表现了野芦苇的坚韧,又暗喻人生旅途的孤独与轻盈。
  6. 文化意义: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和杨龙图芦雁屏》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佳作,更是研究宋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欣赏《和杨龙图芦雁屏》时,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能够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