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泊禅扉夜,清吟入兴频。
风生水鳞甲,云放月精神。
禅有机锋秘,诗无句法新。
旧题寻不见,吹遍壁间尘。
夜泊法忍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泊法忍寺”是宋代诗人赵孟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作者介绍: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居士。他是宋宗室成员,居海盐。他于理宗宝庆二年中进士,历任湖州掾、转运司幕、知诸暨县等职。因御史弹劾而罢官后,又起用为严州守。赵孟坚工书画,擅长水墨画,尤其擅长以水墨描绘水仙、梅兰、竹石。
诗歌原文:
秋泊禅扉夜,清吟入兴频。
风生水鳞甲,云放月精神。
禅有机锋祠,诗无句法新。
旧题寻不见,吹遍壁间尘。诗歌鉴赏:
- 意境与画面:首联“秋泊禅扉夜,清吟入兴频”描写了秋夜在禅寺停留时的静谧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活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次联“风生水鳞甲,云放月精神”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化,使读者仿佛能看到水中波纹如同鱼鳞般闪动,天空中的云彩仿佛月亮的精神所释放。三联“禅有机锋祠,诗无句法新”表达了对禅宗机锋和诗歌创新的思考,暗示了禅宗思想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末联“旧题寻不见,吹遍壁间尘”则透露出一种失落感,或许是诗人在寻找某些已经失传或被遗忘的诗句时,未能找到所期待的答案,反而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使得心境更加开阔。
文学价值: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夜泊法忍寺》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写,也是对禅宗哲学思想的深刻反映。其艺术成就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对禅宗机锋的哲理思考以及对诗歌创新的探讨上。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幅既有现实感又富有哲思的艺术作品,使其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社会意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夜泊法忍寺》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在那个时期,文人不仅追求文学上的卓越,还注重生活中的修行与感悟。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禅宗机锋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超脱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赵孟坚的《夜泊法忍寺》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