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欲作圣贤归,反己由来自不欺。
谈话每虞无十步,持循长恐有虚辞。
硁硁固不为兹必,踽踽宁求可善斯。
吃紧此心常自在,一诚之外靡馀师。
题范伯诗顾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范伯诗顾斋》是宋代诗人蔡沈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我修炼与品德提升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圣贤理想人格的向往。
在《题范伯诗顾斋》中,蔡沈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志向高远、追求道德完善的文人形象。通过“时人欲作圣贤归,反己由来自不欺”,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度要求,即要不断反躬自省,坚守内心的诚实和正直。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深层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启示。
诗中提到“谈话每虞无十步,持循长恐有虚辞”,反映出作者对社会交往中可能存在的虚伪和不实现象的深刻忧虑。这一表述反映了蔡沈对社会诚信缺失的担忧,以及其对真诚交往的渴望。这种忧思不仅局限于个人层面,更触及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显示了蔡沈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砼砼固不为兹必,踽踽宁求可善斯”一句,则揭示了作者在坚持原则和追求美德之间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不愿意随波逐流,追求表面的完美;另一方面,他又不满足于平庸,渴望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这种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求平衡的努力。
“吃紧此心常自在,一诚之外靡馀师”表明,蔡沈坚信只有内心真正宁静与自在的人,才能超越外在的束缚和影响。这里的“一诚”不仅是道德上的至诚,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蔡沈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执着探求。
蔡沈的《题范伯诗顾斋》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探讨,更是对社会道德风貌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背景,还能从中汲取关于品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