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欲作圣贤归,反己由来自不欺。
谈话每虞无十步,持循长恐有虚辞。
硁硁固不为兹必,踽踽宁求可善斯。
吃紧此心常自在,一诚之外靡馀师。
译文:
人们想成为圣贤,但回归内心,反求诸己,不自欺。与人交谈时担心没有十步之远的诚意,坚持自己的行为却害怕有虚假的言辞。虽然固执但并不认为必须这样做,独自行走也不愿寻求善行。当紧要关头,常保持内心的自在,除了真诚之外没有其他的老师。
注释与赏析:
- “时人欲作圣贤归”:这里的“圣贤”指追求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 “反己由来自不欺”:意指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从内心深处开始,不再欺骗自己。
- “谈话每虞无十步”:这里比喻与他人交往时,担心自己的言行是否真诚。
- “持循长恐有虚辞”:意味着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或行动时,常常担心别人会误解或质疑。
- “硁硁固不为兹必”:形容坚持己见,不愿意迎合他人,即使这样做可能会被视为固执。
- “踽踽宁求可善斯”:表示宁愿坚持自己的原则,也不去追求那些表面上看似善良的行为或言语。
- “吃紧此心常自在”:强调即使在面对重大压力或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 “一诚之外靡馀师”:意思是在学问上,除了真诚之外,不需要其他老师来指导。这里的“一诚”是指真诚之心,“靡馀师”则意味着无需其他权威来证明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的方式,探讨了人们在追求道德修养和智慧过程中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诗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即真正的圣贤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在的真诚和自律。诗人通过诗句传达了一种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即使在面临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时,也要坚守内心的真实和正直。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真正做到内外一致,不为虚名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