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玉岩

君不见陶令门前栽五柳,聊为折腰辞五斗。归来三径足欢娱,琴书得趣人谁有。
又不见和靖卜筑临西湖,湖山胜景天下无。至今疏影横斜句,人与梅花共清癯。
古来逸士皆如此,一节纯全能终始。三叹古风挽莫回,幸有玉岩人足比。
二十馀年养浩深,厌居朝市入山林。此身出处无非道,忧世谁知一寸心。
愧予朱墨尘埃里,恨不岩前濯清泚。想象入室芝兰馨,有□清庙遗音美。
闻说当年赠监书,蒲公之见特其粗。要知命义吾儒事,愿学同游周邵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希融的《赋玉岩》是一首描绘古代文人隐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宋代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赵希融:赵希融是宋代诗人,其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1. 作品原文
  • 原文内容:君不见陶令门前栽五柳,聊为折腰辞五斗。归来三径足欢娱,琴书得趣人谁有。又不见和靖卜筑临西湖,湖山胜景天下无。至今疏影横斜句,人与梅花共清臞。古来逸士皆如此,一节纯全能终始。三叹古风挽莫回,幸有玉岩人足比。二十馀年养浩深,厌居朝市入山林。此身出处无非道,尤世谁知一寸心。愧予朱墨尘埃里,恨不岩前濯清泚。想象入室芝兰馨,有清庙遗音美。闻说当年赠蓝书,蒲公之见特其粗。要知命义吾儒事,愿学同游周邵苏。
  1. 作品赏析
  • 文学风格:《赋玉岩》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特色,即注重情感的抒发、意象的构建和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和高洁人格的向往。
  •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和高尚情操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 艺术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深远的意境。诗中的山水画卷般的意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激发了读者对自然和谐与人文理想的追求。
  1. 作品背景
  • 写作时间:《赋玉岩》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作为宋代的作品,可以推测它产生于宋朝时期。
  • 文化传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隐逸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曾追求过一种与世隔绝、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赋玉岩》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学作品。
  1. 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赋玉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赋玉岩》中汲取精神力量。诗中所体现的高洁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当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赋玉岩》不仅是一首描写宋代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画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和欣赏《赋玉岩》,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也能够从中获取到对于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