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
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
题欧阳炳文真止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欧阳炳文真止亭》是宋代诗人刘才邵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事物更迭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刘才邵通过描绘时间的推移,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认识。诗中的“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这一开篇,形象地比喻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永无止境。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富有哲理,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到无论个人或社会,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刘才邵的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于历史长河中个体角色和命运的深刻洞察。
进一步地,刘才邵在诗中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在平静的生活态度。诗中提到“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意味着人们虽然向往宁静,但最终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喧嚣。这种表达揭示了一个矛盾:尽管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难以避免外界的干扰。这种矛盾体现了刘才邵深刻的人生哲学,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认识。
刘才邵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看法,即人应当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刻探讨。刘才邵通过诗歌传达了一种生活观,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左右,寻找内心的宁静。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资源。
《题欧阳炳文真止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刘才邵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刘才邵的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