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
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
这首诗是欧阳炳文为他的真止亭而作,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下面是逐句解释:
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这两句用比喻的方式描绘了自然界的规律,即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和前进。”前浪”和”后浪”象征着旧的事物和新的事物,它们不断地推动着彼此,永无止境。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时间流转的感慨。他认为,尽管水流不断,但河流最终会干涸,就像人们不会永远活着一样。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这里的“喧寂”代表世间的繁华和寂静,诗人认为这两者都是短暂的,不值得太过追求。他主张应该超越这一切,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诗人批评那些逃避现实、寻求寂静的人,他们虽然暂时避开了喧嚣,但最终还是要面对生活的现实。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边求: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寻找外在的东西,而在于认识自己的本质。他主张内心的平和和自我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诗人建造了一个小亭子来欣赏自然的美景,这里的竹和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诗人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变化,无论是云烟还是草木都在不断地生长和凋零。这种变化无常的现象让他感到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复杂。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诗人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比作瞬息万变的露水和闪电。他认为这些都是短暂和无常的,不值得过分执着。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最后一句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试图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他暗示了即使是最微小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诗人以隐居山林的生活为例,描述了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他希望读者能够放下世俗的纷扰,自由地生活。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理解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在本质的追求。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深深的禅意,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