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刈旱苗

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
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
硗田能几何,旱穗正容摘。
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种客。
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
劳生可羞叹,皆为糠籺窄。
使得二顷肥,凶年不相厄。
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
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
馀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刈旱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创作的一首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临刈旱苗》的作者是郑刚中,他是宋朝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宋朝,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为郑刚中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诗歌全文
  • 诗歌原文: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硗田能几何,旱穗正容摘。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程客。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劳生可羞唷,皆为糠籺窄。使得二顷把,凶年不相厄。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馀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临刈旱苗》通过描述农民在恶劣天气下收割庄稼的场景,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公,以及对封建社会剥削的不满。
  • 文学手法:郑刚中在这首诗中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农民的劳动场景和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诗歌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但不失深意,通过对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其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意象运用:如“旱穗”、“糠籺窄”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同情和支持。
  1. 诗歌影响
  • 历史评价:郑刚中的这首诗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的赞赏,被认为是他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 流传范围:尽管《临刈旱苗》的原文可能没有广泛流传,但其影响却体现在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1. 现代解读
  • 现实意义:从现代的视角来看,《临刈旱苗》不仅是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作品,也是对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呼吁。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启示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临刈旱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心怀悲悯而作的一首反映农民生活苦难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