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满庭月,冷侵华霜重。
何人万里外,与此孤光共。
摩云度征鸿,天阔目难送。
三杯见妙理,一静服群动。
陶然夜气中,可以观幻梦。
对月再用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再用韵”为宋朝郑刚中的作品。
《对月再用韵》是宋代的文学作品,由宋朝诗人郑刚中创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意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从作品背景、原文赏析、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更为详细的解析。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郑刚中作为一位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诗歌创作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观,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独到观察与深刻感悟。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他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变化,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诗中的“团团满庭月,冷侵华相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寒冷的夜晚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平静。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如“摩云度片鸿”、“一静服群动”,使得整首诗不仅富有哲理,还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从历史背景来看,《对月再用韵》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深究。南宋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这种背景下的文人往往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郑刚中的作品中不乏此类情绪的流露,这或许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有直接关系。
从语言风格和结构安排上分析,《对月再用韵》的语言清新脱俗,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的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深化了诗句的内涵。
《对月再用韵》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郑刚中以他的才情和见识,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既有艺术美感又充满哲理思考的优秀作品。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了解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审美水平,还能够深化对历史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