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州学东池岁率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教授高公补之至以绍兴己已之春夏偶微旱至秋掌计者告匮试出池鱼则比旧加三倍得众谓公躬自临池鱼不化为苞苴故所获如是观如居士曰汉武帝时海旁民入租渔海鱼不胜计县官利而取之鱼不出捐以予民鱼乃再来由是知物之繁夥皆天道益寡之意教授念念以廪饩不继为忧则盛池鱼以丰其入亦天意哉戏赋之

县官渔海鱼不登,捐以予民鱼乃复。
一物丰耗皆有道,大抵天心怜不足。
先生手持尺二槐,教养专为周王来。
旦旦升堂说书罢,只恐廪饩生尘埃。
池鱼卖钱补司计,此是从来学宫例。
今年张网牵紫鳞,鱼出钱归称数倍。
青衿摩腹谈经史,笑谓东池昔无此。
岂识先生东海头,一竿不数任公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封州学东池岁率孳鱼冬晚粥之用佐养士》是一首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学者或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1. 环境描写:描述了一个地方的情况。

  2. 人物角色

    • “高公补之”可能是某个教授或者官员的名字,用以补充说明。
  3. 事件经过

    • 江南地区(可能指绍兴)出现旱灾。
  4. 处理方式

    • 通过出池鱼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5. 寓意和结论:最后提到“物之繁夥皆天道益寡之意”,意在说明事物的繁荣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符合自然法则的。

  6. 结尾

    • 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对粮食短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