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官颇清,防患计微拙。
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
芟除失豫备,滋蔓久盘结。
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
堂上帘低垂,飞灰如落雪。
夭矫逼檐槛,流熛向门闑。
何但光孔圣,亦已照十哲。
诸生固猝猝,矩步未敢越。
相与望而畏,鹿骇惊鸥决。
似闻先生窘,书簏自提挈。
倾盆浆一空,戛釜羹亦竭。
势过万舆薪,杯水谩毫末。
颇欲伏忠信,石壁验庄列。
顾兹烟烬高,难试肤与发。
护持终有物,远近同扑灭。
趋凉寻木阴,气定始焦渴。
三日冷官门,炙手犹可热。
先生听我言,事细不堪忽。
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
勿谓草今无,火过茅已茁。
学山野烧异常登高望泮宫如在火池中间泮师率诸生救之下至齑浆饮食悉以投火久而扑灭护持一学固有功然不豫除草莽绝火路亦其过也戏为赋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学山野》是元代文学家虞集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描述一场意外的火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首作品描绘了在一片荒凉的山上发生了一场异常严重的火灾,并且涉及到泮宫(可能是指古代学校或书院)的情况。作者提到,在火势蔓延之际,泮师率领学生们奋力救火,但最终未能扑灭大火。尽管如此,护持一方学士固有功绩,但由于他没有积极清除草木等可燃物,反而成为过失之一。
最后,“戏为赋之”表明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笔调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与批判。
总的来说,《学山野》这首作品通过对火灾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元代时期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