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上李舍人

穷山触目纷茅苇,此意昏昏谁可洗。
竹间忽破一枝梅,对月嫣然耿寒水。
吟诗索酒满高堂,穿帘的皪射晶光。
世上膻荤来不到,剪剪天风吹冷香。
人言百花睡未起,独冠群芳差可喜。
那知和羹自有期,未用争雄压桃李。
但怜雨雪正蒙蒙,寒意未舒万象穷。
故作选锋驱残腊,挽回天地变春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梅上李舍人》是宋代诗人邓肃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邓肃:邓肃字子华,号清溪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在政治生涯中,邓肃曾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最终被贬谪,但这段经历也使他的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1. 诗作原文
  • 原文:穷山触目纷茅苇,此意昏昏谁可洗。竹间忽破一枝梅,对月嫣然耿寒水。吟诗索酒满高堂,穿帘的皪射晶光。世上羶荤来不到,翦翦天风吹冷香。人言百花睡未起,独冠群芳差可喜。那知和羹自有期,未用争雄压桃李。但怜雨雪正濛濛,寒意未舒万象穷。故作选锋驱残腊,挽回天地变春风。
  • 译文:在崎岖的山峦中,眼前尽是纷乱的茅草芦苇,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迷茫和疲惫,似乎没有人能为这景象洗涤一番。忽然之间,竹丛中绽放出一枝梅花,它对着皎洁的月光,显得格外娇艳。在月光下吟诗饮酒,家中的酒香弥漫于整个高堂。外面帘影摇曳,洒下一地晶莹的光华。世间的世俗之味仿佛从未出现,只有那冷冽的风在吹拂着。人们常说百花还未开放,但在这寒风中,梅花却独自傲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谁能想到,和羹之味即将到来,无须与他人争先恐后。然而,尽管雪仍在下,寒气仍未完全消散,万物似乎都陷入了沉寂之中。因此,我选择作为先锋,驱散这残冬的严寒,让春天的气息回归大地。
  1. 主题思想
  • 象征与寓意:《寒梅上李舍人》不仅仅是对梅花的一次赞美,更是通过对梅花的描写,隐喻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诗中的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独立不倚的品质,而梅花在严寒中依然绽放,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逆境中坚持与希望的颂扬。
  • 政治立场:邓肃作为宋代的文人,他的政治观点和行动也深深影响了这首词的创作。他在政治失意后,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节操,这种坚持正直、不畏强权的精神,也体现在了这首词中。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与比喻:邓肃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穷山”、“茅苇”、“竹间”、“梅花”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诗歌的主题内涵。
  • 语言风格:邓肃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的词汇选择和句式构造都非常讲究,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节奏感。
  1. 社会影响
  • 由于邓肃在政治生涯中的经历,他的词作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寒梅上李舍人》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也被后人传诵。
  • 邓肃的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文人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寒梅上李舍人》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