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楼成求俊笔,今古共嗟李长吉。
那知施侯更可怜,只向人间二十一。
平生疾恶端如雠,高视青衫气横秋。
岂惟落笔动惊俗,政事入眼无全牛。
汗血共期千里足,狂风忽已摧秀木。
生前万事且置之,白头老母将焉属。
管鲍交情我最深,讣来一恸几失音。
相思通昔不作梦,对床蟋蟀更秋吟。
哭施叔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施叔异》是宋朝著名诗人邓肃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施叔异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一生的评价。
从文学价值来看,邓肃作为宋朝文人,其诗词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哭施叔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邓肃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诗中通过描绘施叔异的一生,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施叔异遭遇的同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该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诗歌通过对施叔异一生的回顾,以及对他生前事迹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施叔异的伟大品质和他所面临的困境。诗中的“平生疾恶端如雠,高视青衫气横秋”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施叔异的形象,使其成为了一个既坚定又崇高的人物。
从文化影响来看,《哭施叔异》不仅是邓肃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道德、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正义的坚持,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追求。因此,研究《哭施叔异》不仅有助于理解邓肃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探讨宋代乃至更广泛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哭施叔异》是邓肃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所创作的一首充满感情色彩的五言古诗。它不仅体现了邓肃深邃的艺术造诣和对道德与人性的独特见解,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