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歌

年年秋水崩江石,秋水年年连天碧。
山中草木尽号呼,江外鱼龙轻虚掷。
既怜茅屋化飞蓬,又叹虾蟆共枕席。
人生变化不可知,且听秋风吹萝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水歌并不是一首文学作品,而是由宋代史学家郑樵所创作并吟咏的古诗《秋水歌》。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变幻无常和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郑樵(1104年—1162年),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他出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郑樵不满足于科举考试的束缚,而是刻苦自学,历经三十年才完成其学术追求。尽管他的学术成果丰硕,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最终在绍兴三十二年逝世。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根据现存的资料,郑樵的《秋水歌》原文如下:
    “年年秋水崩江石,秋水年年连天碧。
    山中草木尽号呼,江外鱼龙轻虚掷。”
  • 这段诗通过描绘秋水的流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恒久不变之美的赞叹。”年年秋水崩江石”意味着秋天来临,江水不断冲刷着江岸的石头,形成了壮观的景象;”秋水年年连天碧”则形容秋水连绵不绝,波光粼粼,映照着无边的蓝天。
  • 接下来的诗句”山中草木尽号呼”和”江外鱼龙轻虚掷”则展现了自然界生物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自由漂浮状态。
  • 最后两句”既怜茅屋化飞蓬,又叹虾蟆共枕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同时也有对世间万物相互关联、生死共济的深刻体悟。
  1. 诗歌鉴赏
  • 郑樵的《秋水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生哲理。诗中通过对秋水、草木、鱼龙等生命形态变化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感悟,即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生,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展现出各自的美丽和哀愁。
  • 郑樵将秋水的动态美人格化为一个形象——“秋水女神”,这不仅是对秋水美丽形态的具象化,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无限向往和珍视。这种对美的追求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更触及到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郑樵的《秋水歌》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更因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