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冯中丞中秋夜

卷尽浮云见碧虚,初传更漏滴铜壶。
入秋爽气迥然别,此地冰轮何处无。
共想姮娥依桂魄,独怜飞鹊绕庭梧。
西园饮散归来早,不用红纱照路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冯中丞中秋夜”为宋代诗人刘安上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卷尽浮云见碧虚,初传更漏滴铜壶。入秋爽气迥然别,此地冰轮何处无。共想姮娥依桂魄,独怜飞鹊绕庭梧。西园饮散归来早,不用红纱照路隅。

  2. 诗歌赏析

  • 意象丰富:此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中的“浮云”、“更漏”、“冰轮”等元素,都富有象征意义,既描绘了中秋夜晚的自然景象,又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真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中秋节的热爱和对月亮的赞美。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美好时光的珍惜。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一句都遵循固定的平仄声调,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刘安上,宋代温州永嘉人,字元礼,刘安节从弟。刘安节为哲宗绍圣四年进士,与安节时称二刘,为乡里所推。累官侍御史,上疏直言宰相蔡京罪数十条,又与中丞石公弼共劾之,京罢相。迁右谏议大夫,知婺州。徽宗宣和初致仕。有《刘给谏集》存世。
  1. 作品鉴赏
  • 主题鲜明:此诗以“中秋夜”为主题,通过对月亮和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与宁静。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朋友的思念。
  • 情感深沉:诗中的“共想姮娥依桂魄,独怜飞鹊绕庭梧”两句,通过嫦娥奔月、飞鹊绕枝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此外,诗人还通过“西园饮散归来早”一句,表现了诗人在中秋之夜饮酒赏月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宋代诗词的魅力。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
  • 后世影响:“和冯中丞中秋夜”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此诗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使得此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和冯中丞中秋夜”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也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对于爱好古诗词的人来说,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可以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风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