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吏部冢

蓬蒿道旁冢,云是晋时贤。
名声与陵谷,共尽一千年。
惟昔纵达观,死生同蜕蝉。
安知泉下魄,非复瓮间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毕吏部冢》并非是宋代诗人刘敞的作品,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这首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之手,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深刻感慨。

《毕吏部冢》中的“蓬蒿道旁冢”描绘了一个被遗忘的古墓,而“云是晋时贤”则暗示了这个墓地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关。杜甫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名声与陵谷变迁的感慨,即即使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其名声也可能随时间而消散,如同蝉蜕一般。诗中“惟昔纵达观,死生同蜕蝉”进一步强调了生死观念的一致性,以及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最后一句“安知泉下魄,非复瓮间眠”则透露出一种哲学意味,即死后的世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毕吏部冢》实际上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而非宋代诗人刘敞的创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感、丰富的哲理性以及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