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因甫

遥想登高处,姑苏秋草多。
那无万古恨,少作五噫歌。
野菊萧萧晚,江鸿叠叠过。
尺书不可托,送目奈愁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寄因甫》是宋代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刘敞深邃的艺术造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人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敞,字原父,号公是,生于宋临江军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他是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任吏部南曹、知制诰等职。在出使契丹时,他熟悉当地的山川地理,受到契丹人的认可。后任扬州知府、郓州知州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御史台长官。
  1. 诗歌原文
    遥想登高处,姑苏秋草多。
    那无万古恨,少作五噫歌。
    野菊萧萧晚,江鸿叠叠过。
    尺书不可托,送目奈愁何。

  2. 诗歌鉴赏

  • 意境与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刘因甫的深切思念和忧虑之情。诗句如“野菊萧萧晚”和“尺书不可托”,都透露出一种无法传递的深情和无奈。
  • 艺术特色:刘敞擅长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诗风直白而真挚,善于捕捉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微妙联系。此诗的五言律体形式,体现了古典诗歌的严谨结构和音韵美,展现了刘敞对诗歌形式的精湛掌握。
  1. 历史影响
  • 刘敞在历史上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文学创作被后人称道。《春权权衡》、《七经小传》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春秋》学研究上的独到见解。此外,他还与弟刘放、子刘奉世共同编纂了《汉书标注》,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日寄因甫》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诗歌,也是刘敞个人生平和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