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贡甫时随侍入蜀

曩别百里近,愁心乱清秋。
今别百里遥,秋色萦远愁。
我飞乏羽翰,我居怅淹留。
忽如辕下马,局足难自谋。
古人有先觉,不愿往诸侯。
我乃今知之,曰归邈无由。
朝吟南陵篇,暮弦梁山讴。
离魂如明月,昔昔西南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贡甫时随侍入蜀》是宋代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对《寄贡甫时随侍入蜀》进行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刘敞,字原父,号公是,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生活年代大致在公元1019年至1068年之间。他出生于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是一位出身于士族家庭的学者。他在庆历六年考取了进士,并担任过吏部南曹等职,后来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至永兴军,最终官至判南京御史台。
  • 作品创作时间:该诗创作于刘敞随宋仁宗皇帝出使契丹期间,具体时间不详,但从文中可见其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颇为复杂和动荡。
  • 诗歌主题:诗中的“时”指代的是刘敞随侍入蜀的经历,而“贡甫”则是他的字,表明这首诗是刘敞以自己的身份与经历为主题的作品。
  1. 诗歌原文
  • 曩别百里近,愁心乱清秋。
  • 今别百里遥,秋色萦远愁。
  • 我飞乏羽翰,我居怅淹留。
  • 忽如辕下马,局足难自谋。
  • 古人有先觉,不愿往诸侯。
  • 我乃今知之,曰归邈无由。
  • 朝吟南陵篇,暮弦梁山讴。
  • 离魂如明月,昔昔西南流。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刘敞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思恋,以及对于政治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 语言风格: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 文化内涵:此诗不仅体现了宋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还透露出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时代风貌。
  1. 历史评价
  • 文学成就:刘敞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寄贡甫时随侍入蜀》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 影响传承:这首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艺术手法
  • 对比映衬:刘敞运用了“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对比,通过景物的变化来映衬自己心情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寓意:诗中的“秋色”和“明月”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常。
  • 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刘敞将个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忧愁。
  1. 文化意义
  • 民族交融:此诗通过描绘刘敞随侍入蜀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 政治隐喻:诗中的“古人有先觉,不愿往诸侯”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政治现象或个人的命运抉择。
  • 历史记忆:作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这首诗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时期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1. 现代价值
  • 文学教育:这首诗作为古代文学经典,对于现代文学教育和历史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审美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 历史研究:此诗的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寄贡甫时随侍入蜀》不仅是刘敞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宋代文化的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价值,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