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渠

旱久沟畎废,忽雨浸我庐。
晨兴不及屦,出门自手锄。
一直复一曲,水流若江湖。
蚯蚓为蛟龙,蚁封即丘墟。
生理避燥湿,一室足有馀。
人事戒偷安,未能轻须臾。
岂恨规摹小,所伤筋力劬。
衰疾实使然,不胜一匹雏。
伊昔论五帝,每嫌尽信书。
及兹始欲叹,微禹吾其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治渠》是一篇描写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学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篇文学作品:

  1. 作品概述:《治渠》是宋代刘敞的作品,通过对郑国渠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该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义。其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既生动又富有哲理。
  2. 历史背景:《治渠》的创作时代为宋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水利建设在当时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郑国渠作为其中的代表,其修建与完善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刘敞通过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水利工程的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主题意蕴:《治渠》的主题在于赞颂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旱灾频发的年代,人们不得不亲自动手,修复因长期疏于管理而废弃的渠道,以适应生存的需要。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态度,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4. 艺术特点:《治渠》的艺术特色在于它语言的朴素和叙事的有序。尽管只有百余字,但其通过六个层次的转折,将一个关于郑国渠的修建和治理的故事叙述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特点,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 历史影响:除了文学价值外,《治渠》还因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治渠》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都成为了后来类似题材创作的重要参考,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治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的历史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英勇与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