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北窗下读书

高枕北窗下,柴门昼仍关。
偶有微风至,欣然解人颜。
瞑目恣远想,超遥出尘寰。
自昔太古来,几人得此闲。
读书取适心,名誉非所攀。
尧蹠本不辨,况乃章句间。
牛羊死牢策,麋鹿安深山。
物性有不齐,何知智与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卧北窗下读书》是宋代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并提供一些关于刘敞的其他信息:

  1. 作者介绍
  • 刘敞,字原父,号公是,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及官员。他在宋仁宗庆历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并在吏部南曹、知制诰等部门任职。
  1. 诗歌原文
    高枕北窗下,柴门昼仍关。
    偶有微风至,欣然解人颜。
    瞑目恣远想,超遥出尘寰。
    自昔太古来,几人得此闲。
    读书取适心,名誉非所攀。
    尧蹠本不辨,况乃章句间。

  2. 诗句解析

  • “高枕北窗下,柴门昼仍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在北窗下安枕而眠,即便白天也关上了柴门,这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态度。
  • “偶有微风至,欣然解人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物的欣赏和内心的愉悦,即便是轻微的风也有能力带给人愉悦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 “瞑目恣远想,超遥出尘寰。”诗人通过闭上眼睛,尽情地遐思,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 “自昔太古来,几人得此闲。”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智者生活方式的思考,认为像尧这样的圣人都难以分辨是非,更不用说现代人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空闲和宁静。
  • “读书取适心,名誉非所攀。”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而不是追求名声和地位。
  • “尧蹠本不辨,况乃章句间。”这里以尧的足迹难以辨识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在纷扰的名利场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往往难以辨认。
  1. 作品背景
  • 刘敞的作品多表现出他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他的诗作《卧北窗下读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1. 文化价值
  • 《卧北窗下读书》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的诗歌,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独立和道德修养的追求。在当今社会,这种追求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内心平衡点。

《卧北窗下读书》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心灵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