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城寄仲弟

共城稻秧如黍禾,共城木少种竹多。
熟闻迩来风土美,贫无置锥知奈何。
百门苍翠太行麓,百泉清泠淇水澳。
长安宦游跬步到,隐居鸡黍终年足。
人生早念少游言,燕领莫矜飞食肉。
即今囊空未果归,且为黎侯歌式微。
寄声好在久良苦,异时自楫来迎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共城寄仲弟》是宋代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自然风光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家乡人民生活状态的深深关切。下面将深入探讨此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1. 诗歌内容
  • 自然描绘:《共城寄仲弟》通过描绘共城县的自然景观,如“百泉清清,泠泠有声;淇上竹茂稻熟”,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共城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物产丰富,这里的稻秧与黍禾相似,而林木则较少,竹类资源较多。
  • 民生关怀:诗歌中提到了“贫无置锥知奈何”的感慨,表达了对当地民众生计艰难的现状的深切同情。刘敞在长安宦游时,虽然能够感受到近在咫尺的京城繁华和便利,但当他回到共城县后,却感到自己无计可施,只能通过隐居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1. 背景介绍
  • 地理位置:共城县位于今天的辉县市,历史上为共工的故地,因此得名。此地自然环境独特,既有丰富的竹资源,又拥有肥沃的稻田,是一个适宜居住和生产的地方。
  • 历史变迁: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共城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从古代的繁荣昌盛到今日的贫困落后,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上,还体现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上。刘敞在诗中通过对比长安和共城的生活环境,深刻表达了对故乡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在《共城寄仲弟》中,刘敞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百门苍翠太行麓,百泉清泠淇水澳”,形象地描绘了共城的自然美景和地理特征,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起一幅美丽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刘敞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长安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共城现状的无奈和对改善家乡困境的渴望。
  1. 文化意义
  • 文化遗产:刘敞的这首《共城寄仲弟》作为宋诗中的佳作,不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它通过对共城风土人情的描述,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 启示与反思:通过对《共城寄仲弟》的学习和解读,人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刘敞的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珍视那些渐行渐远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共城寄仲弟》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宋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生活平衡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