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南楼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登南楼》是宋代诗人郑起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感慨及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郑起,字孟隆,五代时登进士第。在宋朝乾德初年担任殿中侍御史,后因性格自负被刺史张延范弹劾,被迫外放为河西令。他不愿迁移,最终因为自烙脚跟导致疾病致死。
  • 诗作时间:该诗作成于宋太祖时期,即北宋初期。当时,郑起可能处于仕途上的低谷或流离失所的困境之中,这种人生境遇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 诗歌原文
  • 首句解析:“客中重上倚层台”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再次登上高高的南楼的景况。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
  • 次句解析:“天阔云收八面开”进一步扩展了这种开阔的视野,天空辽阔,云彩散去,象征着一种豁达和开朗。这反映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一颗宽广的心胸。
  • 末句解析:“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这是整首诗的升华,指出真正的英雄豪杰应该放眼天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非沉溺于个人的得失之中。
  1.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诗中的“天阔云收八面开”与“雁带岳阳秋晓过”,都是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历史感:诗中通过描述诸营种柳、老子登楼等景象,反映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沧桑巨变,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位置与选择。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远见卓识,还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 哲理思考:结尾两句“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是对全诗主题的高度概括,强调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豪杰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而不是沉溺于过往的荣耀或悲伤之中。
  1. 文化影响
  • 艺术特色:作为宋代的诗词之一,《再登南楼》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成为研究宋代诗词的重要文本。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学习对象,也是青少年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增强家国情怀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 传播价值:《再登南楼》因其深刻的思想和美丽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仍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综合上述分析,《再登南楼》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宋代诗词。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更展现了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文学爱好者学习和欣赏的对象,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增强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