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犬行

野有犬,林有乌。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
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父气欲绝孤儿扶。
夜半夫死儿亦殂,尸横路隅一缕无。乌啄眼,犬衔须,身上那有全肌肤。
叫呼伍伯烦里闾,浅土元不盖头颅。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
生必有死数莫吁,饥冻而死非幸欤。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
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野犬行》是宋代刘宰的作品,该诗通过描写荒村的荒凉景象和悲惨家庭悲剧,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从作品原文、写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 诗句解读:诗中“野有犬,林有鸟。犬饿得食声咿鸣,鸟驱不去尾毕逋。”描述了农村的景象,狗因为饥饿而发出声音,而鸟则试图赶走它。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凄凉。
  • 情感表达:“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荒凉场景的内心感受,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悲伤情绪,泪水与鼻涕一同流出。
  • 家庭悲剧:“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父气欲绝孤儿扶。”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家庭悲剧图景,妻子呼唤已失去知觉的丈夫,父亲痛苦至极以至于差点失去理智。
  • 死亡与无助:“夜半夫死儿亦殂,尸横路隅一缕无。”这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呈现了整个事件的残酷结局,孩子的死亡伴随着父亲的去世,整个村子只剩下一片死寂和荒凉。
  1. 写作背景
  • 作者生平: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他一生经历了科举考试的成功与挫折,最终选择隐居生活。
  • 时代背景:宋代是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时期,农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创作的。
  1. 主题思想
  • 生死无常:诗中的“生必有死数莫逾,饥冻而死非幸欤”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自然法则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的规律,不应过于悲哀或恐惧。
  • 社会批判:通过对荒村景象的描写,诗人可能隐含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他可能是在批评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他人死活的社会现象。

《野犬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的精妙之处,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