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修门

晓发别修门,湖山雾气昏。
百年培正脉,今日罪忠言。
死节关宗社,生还赖圣恩。
问天天不语,愿及见亲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修门》是宋朝刘黻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劝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据史书记载,宋孝宗淳熙年间,刘黻担任过中书舍人。他因坚持正义而得罪权贵,最终被贬至岭南。在赴任途中,刘黻在晓发之时路过一座名唤“别修门”的桥梁。当时湖山之上雾气蒙蒙,景色颇为凄清。诗人以这一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皇帝的忧虑与期望。
  2. 诗歌原文
  • 晓发别修门,
  • 湖山雾气昏。
  • 百年培正脉,
  • 今日罪忠言。
  • 列节关宗社,
  • 生还赖圣恩。
  • 部天天不语,
  • 顾及见亲存。
  1. 作品鉴赏
  • 意境深远:诗中的清晨离别场景,以及湖山上的薄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显得更加深远和空灵。
  • 情感真挚:通过表达对朝廷的忠诚之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有力,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意义:刘黻的这首《别修门》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相互交织的深刻思考。

《别修门》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更在文化意义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刘黻个人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